文/洪念哲 諮商心理師
小時候的傷,長大了還在
——談複雜性創傷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
有些傷,不是一次劇烈的打擊,而是長時間的冷漠、指責、忽略與不被理解。它們無聲無息地鑽進我們的神經系統,然後悄悄潛藏,等到我們以為自己已經長大、沒事了,才在某個瞬間——又被關係中的一個眼神、一句話,無聲地觸發。這些「看不見」的傷,雖然發生在童年,卻深深烙印在身體記憶裡,長大後依然在影響我們。
原來,那是你之前受過的傷
在親密關係裡,許多衝突背後,並不是「不夠愛」,而是「太怕再被傷害」。
你說我太黏、太情緒化、太容易生氣,
但那背後,其實是我多年來學會的生存方式。
我只是在努力活成一個「不會再被遺棄」的樣子,
那些恐懼和脆弱從沒消失——只是我假裝沒事。
複雜性創傷的內在影響:
-
渴望親密,卻又怕被傷害;
-
對方一個冷淡,就陷入「我是不是又被丟下了?」的恐懼;
-
情緒一旦被觸發,就像不是自己;
-
容易選擇像父母那樣的人重演痛苦,因為那是熟悉的情感語言。
在關係裡,它是這樣出現的:
例如,一段感情裡:
先生說:「你是控制狂」、「神經病」。
但他看不見的,是太太心中那個小小的自己,
其實只是害怕、焦慮、對未來無法預期,
這些情緒的總和,變成了一種「控制」的表現。
那股「掌控」的行為,其實只是心裡那句無聲的話:「我好怕失去你。」
這些反應,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從小就累積下來的情緒記憶。
「我才不要像我父母」的我們,其實還是被影響了
我們曾對自己發誓:「我長大後才不要像他們。」
但那些說過的話、情緒勒索的方式、無情的眼神——
我們仍然帶著它們長大了,
只是換了一個身分,在另一段關係裡重演。
不是因為我們願意,而是因為這些反應早已被寫進身體與神經系統中。

療癒不是遺忘,而是重新看懂:
-
區分你愛的這個人,和你小時候害怕的人,不一樣;
-
區分你現在的情緒,和那個年幼的自己,在當時無助的情緒不同;
-
把現在的伴侶,從過去父母投射的陰影中釋放出來。
-
慢慢改寫那份「我不值得被好好愛」的信念。
如何開始自我療癒:
-
看見自己的反應是「情緒記憶」而不是現在的危機;
-
學會停下來,不急著反擊或逃避;
-
給自己一個新的選擇,不再活在舊的劇本裡;
-
和伴侶建立正向連結的對話:不是「你又怎樣了」,而是「你是不是覺得害怕?」;
-
找值得信任的療癒資源、心理師或陪伴者。
結語:你不是太敏感,你只是曾經太孤單
我們不是那個無助的孩子了,現在的你,已經可以學著照顧自己,
不用再一個人苦撐著。
你值得擁有一段不再重演傷害的關係。
不是完美的愛,而是願意一起修復的親密關係。
就從現在起,不再假裝沒事,
你可以慢慢學會:安全的連結,是可以練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