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靖雯  諮商心理師

 

 

 一、你是否可以感覺到,在親密關係中,每個人的相處樣貌似乎都不太一樣?

 

有些人在關係中時常感到焦慮不安,總是擔心對方是不是不愛了、 害怕自己被背叛;有些人則是在面對與另一半的爭執或溝通時習慣沈默轉身、逃避衝突。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差異呢?要了解這些關係中的互動如何形成,就需要認識「依附類型」。

依附類型是由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藉由觀察實驗所提出,每個人都會因為幼時情感連結經驗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依附類型。後續研究也發現,成人在親密關係的互動樣貌,深受我們幼年時與照顧者建立的依附關係所影響。

 

 二、依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安全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的人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有能力去愛人。他們能夠在關係中感受到安全感,因此通常較能穩定回應伴侶的需求及情緒;在面對衝突或壓力時,也較能彈性地調節及開放的溝通。

焦慮型依附
    焦慮型依附的人常認為自己不夠好、也不值得被愛,進而過度投入或依賴關係,但對於關係又容易感覺不安,因此可能使得伴侶在需經常被重複要求確認關係或被過度索求間感到壓力而挫敗,影響親密關係的維繫。

迴避型依附
    迴避型依附的人在面對太親密的關係時,會感受到壓力。他們常抱持著自己便可照顧好自己的想法,會藉由保持距離來保護自己;不擅於情感交流,也會盡可能躲避衝突,而這些互動方式則容易使他們的伴侶感到失落。

混亂型依附
混亂型依附的人會在渴望親密與渴望疏離之間擺盪,對於關係可能有更多的焦慮不安,既希望依賴對方,卻又可能同時展現出疏遠的舉動,如此矛盾的行為也容易使得伴侶對於關係經營的方式感到不知所措。

依附型態雖然形塑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模式,但這四類依附型態在每個人身上又會有其獨特的一面;我們在與伴侶相處時,也可能會因不同的情境而有不同的展現。因此,初步認識自己與伴侶的依附型態,是先幫助兩人了解彼此大致上的親密模式,而這也是邁向建立健康穩固的親密關係之開端。

若你想進一步了解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真實的樣貌、亦或是想知道如何與不同依附類型的伴侶相處,晴風心理治療所的專業心理師團隊,都很願意協助你與伴侶,更深入去看見自己或對方的需求與擔憂,讓我們一起學習在愛中經營信任與安全的關係。

 

#依附型態